13号避难所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zfj10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空发感慨:中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将继续存在和忽悠

[复制链接]
1361#
发表于 2009-5-23 09:29:51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359楼sin于2009-05-23 09:03发表的  :
西医在中国整体水平低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要说社区诊所,就是大一些的医院也不怎么好。
我是想起来前不久电视上报到的一个小女孩打疫苗聋了……明明年龄还小不符合,楞给她打
恨那……
这话应该这么说,西医的水平很大程度依赖外部器械,所以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医疗水平就高很多,我国由于不同地方经济差异太大,全国来说和欧美发达地区差距巨大,所以西医水平差距也就巨大了
而另外一点,西医从业人员的水平,说到底也是钱的作用,从整体人员素质来说,投入更多的教育培训,才会提高整体的素质,当然撒,再怎样总会有些昧着良心的害群之马,不过这总是少数
1362#
发表于 2009-5-23 09:30:34 | 只看该作者
恩恩,水下,,,,,,,,
1363#
发表于 2009-5-23 09:35:54 | 只看该作者
俺说,怎么越讨论声音越大了?难道中医大厦像重蹈以前那些烂尾大楼覆辙吗?大家有话好好讨论,勿动肝火,戒焦戒燥。
1364#
发表于 2009-5-23 09:58:12 | 只看该作者
这楼好高,来晚了..只能在后面排排坐了
1365#
发表于 2009-5-23 10:09:22 | 只看该作者
06年的否定中医活动,本来就是一出闹剧
1366#
发表于 2009-5-23 10:13:36 | 只看该作者
07年总结性发言:
“中医中药退出”闹剧后的反思

“以科学的名义”“告别中医中药”,竟然出自哲学和医学行家之口,这确实有点遗憾。当然,中医中药也不是喊得“退出”的。但是,中医的确有自身的致命伤,究其根源是中国古典哲学带来的。如果中医药界能够自省反思,准确 “切脉”“问诊”,坏事就能变好事,中医药或许能迎来科学发展的春天。

反思之一,中医的学术理论迄今仍停留在“阴阳五行”阶段,

是中医未能超越“医易会通”困局的要害。

中医基础理论从《黄帝内经》开始构建一整套“天人合一”观阴阳论体系,到明代张介宾最终完成“医易会通”的理论构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医易会通”是好事又是坏事。

人类发展到开始思考自然万象根本规律的时期,东方和西方走上完全不同的两条思维路径:东方是“天人合一”,西方是“天人相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都是好东西。用“天人合一”漠视乃至排斥“天人相分”,不是无知就是狂妄;用“天人相分”拒绝乃至诋毁“天人合一”,不是偏见就是别有用心。“天人相分”侧重于考察该事物与它事物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个性;“天人合一”侧重于考察该事物在与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的自身状态和变化。中国古代哲学有句名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话其实很简明:超越于具体形象之上的理,称之为大道之理;潜藏在具体形象之下的理,称之为器用之理。大道是超越万千具体事物的根本规律,具体规律则是针对万千具体事物的个别原理。“天人合一”观,是将万千具体事物放进一个整体来思考;“天人相分”,是将万千事物分门别类逐个来思考。东方产生了阴阳论和类比方法,阴阳是形而上之道,类比是直觉推理。西方产生了形式逻辑和实验方法,逻辑是思维之道,实验是证实之门。西方从此迈向现代科学的学科理论;中国却始终没能迈出这一步,因为与之相似的墨学中绝了,中华理性思维也从此失去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机缘。爱因斯坦把“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视为西方科学发展基础的“两个伟大的成就”。这已成为科学常识。

在具象类比推理的推动之下,“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了诠释万物根本属性的“阴阳”论,继而产生了企图解释万物运动规律的“五行”说,再后产生了企图测算万物变化趋势的“八卦”法。立足于哲学本体论,阴阳论对于事物内在的相对独立、相互影响、相应变化和不断发展的根本性质,实现了最简最优的揭示和表述;五行说企图用最简最优的模式来解读万物的关联性,即没有一事物能脱离它事物而存在、没有一事物不受它事物影响、没有一事物不影响它事物,正是这种关联性构建了万物的平衡;八卦说是企图对变化万千的自然规律进行模式化的具象解读,它是人类试图把握客观事物因果关系的主观努力。从天人合一观到阴阳论,进而到五行说直至八卦法,是思维科学的退行:天人合一观是正确的,阴阳论是可取的,五行说可以借鉴,八卦法只能游戏。

因为古代中国“天人相分”观不发达,致使学科类分严重滞后,于是阴阳论、五行说由哲学的本体理论演化为是非莫辨乃至非科学的学科理论,再衍化为似是而非乃至伪科学的实用理论。例如,在《周易》学中“阴阳”是本体理论,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是学科理论,在占算术中“阴阳五行八卦”是实用理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认识。懂得这个基本点,方能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实质。遗憾的是,中国学界有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这一点,也才有哲学、医学之学人理直气壮地撰文立说要“中医中药退出”。

恩格斯说过,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是在哲学的支配下。阴阳五行论尤其是五行说作为一种思维样式,只能“类推”,不可照搬。在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中,如果把阴阳论还原为哲学理念,即用“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方法论,也就是用事物相对独立、相互影响、相应变化、相处平衡这样的思维方法,解读“天人合一”环境下的任何事物,解读人的生理、心理、病理,那无疑是正确的也是科学的。很可惜,中医学运用阴阳论扩大了范围,把哲学理念变成医学理论乃至临床诊断理念。证明“阴阳”“五行”理论不宜泛化,还可以更简单:自然万物并非只有非黑即白的两种状态,很多事物往往有三态,气态、固态、液态,白、黑、灰,进、退、止等等。大自然关联因素绝非限于五种,为什么偏偏用“五”行?从数理角度看,“五”不仅是居中之数,而且使其关系既丰富又不至于太繁杂,每增一行,其关系就增2(n-1)。通俗地说,自然和社会现象增减为五种关系较为便利,实质是削足适履:东南西北添中为五方;春夏秋冬添长夏为五季;苍龙、朱雀、白虎、玄武添招摇为五星;宫商角徵羽七音不计二个半音为五音;赤橙黄绿青蓝紫加白黑为九色只用五色青、赤、白、黑、黄;人体开窍,面部口鼻眼耳、下部二阴女子多一阴,此为大窍,全身毛发为小窍,脐为先通后闭之窍,乳为用时方开之窍,为何用五窍?

杨振宁说,中医的理论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而非近代科学化的。如果我们现在研究中医理论仍然坚持将二者统一起来,认为中医的理论仍要继续原来的想法,我认为中医、中医学没有前途。(引自《中国中医药报》2005.1.24三版)。在现代科学昌明的今天,仍停留在“医易会通”显然尴尬。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西方医学借助人体解剖、显微技术、生物化学等取得了现代医学的巨大成就,中医继续沿用阴阳论“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就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用五行说“借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其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无疑是牵强附会。此外,民间术数还有用“八卦”方法看相论病,还有医易通家借用太极、八卦、河洛等具体样式乃至某些占测术对中医理论和人体生理进行解读,更促使中医在不知之众的潜意识中 “巫医不分”。

必须认识到:哲学意义上的阴阳论是天人合一观的方法论。它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全面地表达天人合一观,但它远远比一般人所理解所诠释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之对立统一方法论来得更高明。这是哲学问题(这不是只读一点西方哲学就可以与之讨论的问题)。但是,可以毫无疑问地告诉今人和后人:医学,还有许多学科的指导理论,必然最终由“天人相分”走上与“天人合一”相统一,准确地说,是天人合一观指导“天人相分”。这对于真正懂得哲学的哲人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结论:中医学基础理论必须让阴阳论还原到思维方式的哲学本位,让五行说退回到哲学理念的借鉴本位,剔除阴阳概念化特别是五行机械化的模糊理论;传统中医药理论必须在现代医学科学理论的比照下进行梳理,现代医学理论成果应当放在“天人合一”观大尺度下进行拓展。

反思之二,中医的临床诊断迄今仍停留在“望闻问切”、“辨证   

阴阳”经验医学层面,是中医授人以柄的症结。

人类医学由传统医学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医学,从总体上说,还没能走出治病阶段,即有病才求医。健康医学、长寿医学还有相当的路。中国更是如此。

西方自从将物理学、化学的理论成就和技术成果应用于传统医学,也就走上了现代医学之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之间多了一个中间环节,即医学技术。医学技术作为理论与应用之间的中介,是以不断发展的多学科知识来支撑的。西医正是借助医学技术的强力反作用,实现了上与基础理论、下与临床诊治的良性循环,从而飞速发展,从传统医学走上物理医学、化学医学、生物医学、生理医学,乃至生命医学。中医没有从根本上最终迈出传统医学的门坎,不仅临床诊治还停留在经验层面,甚至理论体系没有实现由哲学向医学的完全转型。即便现代医学冲击下的中西结合,也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科学的融合,更多的是各凭所知、各取所需、各立所据的“结合”。

中医是经验医学。经验医学的最大特点是直觉诊断。中医的直觉诊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望闻问切”,二是“辨证”。传统中医在问病与断病之间没有技术中介,使其在上通基础理论、下接临床治病之间出现断层——“实证”环节。

何谓“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者也;切脉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难经·六十一难》)显而易见,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还是“五行”程式:通过五色、五音、五味来“辨证”五脏六腑之根源。当然,今天来指责古人在临床诊断中没有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去验证“望闻问切”的直觉,是荒谬绝伦的。但是,今天“望闻问切”拒绝参证以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同样荒谬绝伦。

何谓“辨证”?无非是“天人相应”:“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内经》)“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在中医看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中医的“天人相应”跟“天人合一”一样,是个好东西。生命是天地所赋,天地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生命,生老病死、春夏秋冬、寒暑湿燥等无不受制于天地,即受环地生命圈影响,人必然“与万物沉浮”(《素问》)。但是,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天人相应”衍化为“运气”脏腑模式,即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体系与天行“五运”、地行“六气”相联系。按《内经》说,“五运”是将土、金、水、木、火五行(按相生顺次)配天干,“六气”是三阴三阳(少阴、太阴、少阳、阳阴、太阳、厥阴)与热、湿、火、燥、寒、风对应后再配地支,最后与干支纪年交配起来,形成所谓“五运主岁”(阳历年曰岁)、“六气司天”的天人相应“运气”说。“运”五“气”六相交错,三十年为一周期,也就是说在连续三十年的时段中,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天“运”地“气”。中医认为,五行“定五脏之气”(《素问》),六气致病是“外感六淫”。中医如此“辨证”天地阴阳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甚至辨出人的生理、病理甚至与该年主岁的某一行、司天的某一气相联系,乃至辨出“五行”生克制化、“六气”升降沉浮与“天人相应”的关系。

“望闻问切”即视、听、嗅、问、触,这是问病诊断的必需。这个道理简单直觉,人一旦生病,即人体出现或正在发生功能、器质性病变,其外表必然有反映有征候,传统医学的经验和现代医学的检验也告诉我们,有很多病是有其鲜明表征的。但直觉不能代替确诊,因为同症(证)异病、同病异症(证)是常有的,这是中医始终未能迈过的坎。

至于“辨证阴阳”,凭直觉也是很有道理的:春夏秋冬,寒暑燥湿肯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着凉缘于寒,中暑缘于暑,风湿多与湿相联。但是,中医“五运六气”这种形制明显不科学。首先,“五行”不能用于科学的学科理论。其次,干支只能记序不能纪“天”。中国历史纪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六十循环的干支纪年可上溯至此,但天地纪年没有起点,这就是说,即便“五运”循环“主岁”科学,也无法确定“五运”的起始年。再次,六十周期不与任何天象周期相吻合。天地运转有周期(天文周期在漫长的人类纪年中有细微变化,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忽略不记):地球公转周期365.2422天;月亮周期最重要的是朔望月29.53059天,恒星月27.32166天;阴阳合历周期18.60年;春分点退行的岁差周期25800年;银河系自旋周期2万万年。以阴阳“运气”说而论,最有影响的是太阳周年视运动和月球朔望视运动。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是一个有67.5度夹角和两个焦点(近日点、远日点)的椭圆。以365.2422天为周期,至少周年的日地夹角、日地距离、光照多少、辐射大小等从天文学上是一致的;朔望月对地球潮汐,以及可能对女子经期产生直接因影响。“五运”以60年为周期就有314.5天即21个节气的运行差,立春就成了小雪。最后,还必须指出,“运”“气”说走得太远。中医在“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内经》)的直觉理论指导下,建构了“天人相应”五脏说,而且中医“五脏”即肝、心、脾、肺、肾“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但是,对此并没有相应建立一套能够证伪、证不伪的科学方法,因而被人诟病也就在所难免。

西医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手段,能够准确地确定:是什么病,或不是什么病,或不能确定是什么病。某些现代西医滥用现代技术手段、滥开药品,更多的是为了收费,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关重要的是,中医直觉诊断却做不到科学定性。中医尽管能治好病,却没有人能够说明它之所以能够治好病的道理。梁启超、胡适就是这种观点,胡进一步以此区分中西医的科学与否。这是对的。陈独秀却过了,他认为中医回答不了这个道理,是因为中国的医学不知道科学。陈犯了逻辑错误,至少是判断失误。中医不是不知道科学手段,中医在传统条件下用自身“天人合一”观下的直觉推理和内证体系,辨证治病,经验处方,是有科学道理的;中医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的挑战下,还没有找到或者说还不知道怎样将现代医学技术手段为我所用,实现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的对接。毋庸讳言,传统的中医没有解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作基础,也没有证伪、证不伪的科研样式来规范临床。但是,昨天没有,今天还未成功,不等于明天不能实现,如果有钱的话。“中医药退出”说之谬正在此。

结论:中医整个体系,应当在坚持“天人合一”观的同时,尊重并运用“天人相分”观;在吸纳现代医学所有成就的基础上,为我所用构建生命医学;从宇宙场、物我场、自我场构建“天人相应”理论及其实验实证体系。

反思之三,中药的治病原理迄今仍徘徊在“四性五味”、“升降浮

沉”和“归经”架构上,是中药不能长足发展的软肋。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利用各种天然物质主要是植物、动物、矿物(包括其加工品)的特有性能,使之在治病防病康复保健中产生药用价值。据普查,中国有中药资源12800余种;据统计,中成药5000余种。1999年版《中华本草》录入中药8980种。在中药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中药基本理论,它包括了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配伍及用药禁忌、用法、剂量等。

中药与西药有较大区别。西药主要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方法加工药品。西药的药效通常是以病源、病理、药理的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的统计为基础,药品的药效通常是根据其化学成分来实现的,因而西药具有明确的适症性、精确的适量性。中药的药效(少量中成药例外)通常是根据中药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进行推理和总结而来的,没有具体到药物的成分组成和化学含量,其用量通常也是由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直觉“辨证”来确定的。因此,药效就很难有客观的通行的判断标准。由于中药没有像西药那样定位定性定量到病源学、病理学、生理学层次,于是始终只能依靠传统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以及毒性等等这套朴素、笼统、抽象的传统理论来解读。

何谓“四气(又称四性)”、“五味”?《神农本草经》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显而易见,“四气五味”说到底,还是阴阳观细化的产物,所谓“味厚者为阴,薄者阴之阳;气厚者阳,薄者为阳之阴”(《素问》),实质就是四分阴阳(太阴、少阳、太阳,少阴)。“气”、“味”成阴阳,自然就可以套用阴降阳升的基本规律,于是中药的基本理论除了“气”“味”之外,就有了“升降浮沉”之论。再上升到哲学理念,就成了“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

“四气”“五味”是如何与生理、病理相联系呢?寒热温凉“四气”的形成,主要来源于长期的中医药实践经验总结,即人体用药后的反应,能减弱和消除热证的药物归为寒凉性,能减弱和消除寒证的药物归为温热性。寒凉之性包括清热、滋阴、解毒等作用,温热之性包括散寒、助阳、温经等作用。从直觉和经验来看,“四气”理论很有些道理,生活常识和经验有很多人所共知的例子:蜜桔、鲜荔枝一般不可贪吃,否则会“上火”,这是温热之性的缘故;柿子、西瓜多吃,会影响消化,这是寒凉之性的缘故;等等。当然也有不“上火”不影响消化的,那是人的个体差异。“五味”,从朴素的直觉的生理感受来看,所谓“酸收、辛散、苦坚、咸软、甘缓”,同样不无道理。还有“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即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关系,因而对这些部分的病变起治疗作用。这也是在理的。

如果进一步分析“四气”“五味”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等关系,理论的不缜密问题就明显了。“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再加上中医的“肝木、肺金、心火、肾水、脾土”,中药药理理论就实现了五味、五脏、五行三位一体而且生理、医理、药理的大一统。于是,中药的“气”“味”阴阳就与人体生理的“升降浮沉”、药理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紧紧联系起来,进而可以与医理的“生克制化”相沟通。这些理论距离“实证”还很远。

又如中药的配伍。“中药成分复杂,常常是一药多效,但往往治病不是用药物的所有作用,需要通过配伍与对药物原有性能予以取舍增益。”如何配伍?配伍讲究“七情合和”,君臣佐使,亦即通过生克制化,来取舍增益。所谓“相须、相使”是取相生之理,“相畏、相杀”是取相胜之理,“相恶相反”是取相克之理,“单行”是取相当之理。至于“毒性”也只是简单的直觉“定性”“定量”,而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和无毒。等等。

中药成千上万种,而且成分复杂,一药多效、一症多药、一方多制,但是,传统中药的药理理论就定为“四性”“五味”和数种脏腑经络的“归经”。显然,这种感性化粗线条机缘性的经验,不是严密逻辑和严谨临床且可以严格重现的认识结论。因此,也就难免遭非议。

中药的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是什么,即药动力在哪里?中药的炮制,对改变药物的成分与临床的用药是什么关系?中药配伍后究竟又是取何作用?中药的产地和采集,对药材的成分构成有什么影响?等等,所有这一切,决不能停留更不能满足于“气味阴阳”、“升降浮沉”、“七情合和”、“君臣佐使”等等这种类似哲理的理论说教层面上,而必须每一味药、每一剂方、每一种方法及其与每一种症、每一例病、每一个人进行药理、病理、生理验证,乃至量化。

这是中药长足发展必须经历的艰苦历程。今天的中药研究相比《本草纲目》时代已经取得了天壤之别的成就,“十五”规划的《中药学》教材538味中药就基本上增添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研究的现代研究成果。虽然不能说完善,但这与传统的“五味”药理病理说相比,即与所谓“辛能散,能行(发散、畅通);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调和、缓解);酸能收,能敛(收敛、稳固);苦能泄,能燥,能坚(清泄、燥湿、坚阴);咸能下,能软(泻下,软化)”相比,无疑是从传统经验走上了科学定性之路,当然路还很长。

结论:中药还有漫长研究之路。必须用“天人相分”观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意义、适用剂量;还必须用“天人合一”观研究中药与中医、中药与西药、中药与西医对于治疗医学、保健医学乃至生命医学的意义。

反思之四,中医药话题迄今仍彷徨在“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这种

弱智问题的纠缠上,是中医药事业举步维艰的根源。

长期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摸索的中华传统医学,积累了许多现代医学无法替代乃至无法解释的经验。如何科学地研究它、解释它乃至开发它,正是中医要走的路,尽管这段路还很漫长很艰难。但是,中医药从其创立之初到两千余年后的今天,一直停留在经验医学层面上。造成这种难言之隐局面,其自身的问题是,中医药始终没有在坚持“天人合一”观的同时平等接纳“天人相分”观,并在此基础上创建自身科学的学科理论及其实验体系。

中医药事业在近现代,没有跟上世界医学迅猛发展的步伐,还有更重要的外部原因:在面临西方现代医学挑战的同时,还要一次又一次面对“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这种弱智问题的挑衅。这也是不能不撰此文的悲哀,国民劣根性的悲哀。

传统医学是用经验积累来认识人与生老病死的关系,现代医学是用学科知识来解读人与生老病死的关系,因此,现代医学相对传统医学的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中医是经验医学,就意味着是非科学、伪科学医学?在这里,许些“哲学”、“医学”学人犯了常识错误:

首先,经验医学等于非科学、伪科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伪话题。经验,只要还停留在经验层面,用严格的现代理念来衡量,它不能称为科学,因为只有能够严格推理且完全重现的才能称之为科学;但是,经验只要不是虚假的伪造的,而是实在的真实的,就不能说它非科学,更不能轻言伪科学,因为从经验到科学有一个不断总结、完善、提炼、升华的必然过程。这些,对于略懂逻辑知识、稍有思维能力的人来说,可以说只是一个基本概念的问题。

其次,医学的对象是人不是物,人是最高形态的生命体,是最不标准化的“物”。大自然从无到有、从有到有生命、从有生命到人,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历程。人既作为整体的一个物种,又作为个体的一个生命,对于医学来说,在认识了所有现代学科知识能够解读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之外,还有许多无法解读的生命现象和个体差异,所有这些还有待医学去揭秘,现代医学正在不断用新的知识去解读、新的方法去探究。这只是人所共知的基本事实而已。

再次,不断用新的认识水平认识前人经验,是后人应有之责。“中医中药退出”闹剧把经验斥为非科学,本身就犯了一个浅显的逻辑错误。倘若其中还有把经验积累过程中的不慎或失误归咎于经验本身,甚至于把经验积淀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伴随的“庸众”、庸医、庸学、庸官的无知无畏,乃至奸医、奸学、奸商、奸人别有用心的非经验、伪经验也归咎于经验本身,这种举动如果不是“庸众”的无知,就有居心叵测的企图。不妨看看“退出”闹剧者们论证“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的经典根据吧:

《本草纲目》列出姜的药用价值44种,经美国、德国核实只有“止呕”和“通关节”作用。前人搜集,后人甄别,正是人类认识历程的必然。至于立春雨水治不孕、自缢之绳可入药、路边草鞋可入药、公母老鼠屎入药还有区别等等,李时珍搜集各种民间药方,其中肯定有传说成分,用生物化学方法、“双盲”方法去证伪或证不伪,正是后人“经验”要做的事。《开宝本草》首将鸦片倡明镇痛药效,以后鸦片被当作“福寿膏”吸食,最终导致“鸦片战争”,这分明是奸商洋人之过,却居然要对《开宝本草》欲加之罪。“名医”给鲁迅父亲看病,将蟋蟀一对要原配、破旧鼓皮熬成丸等入药,分明是该病不能治或不会治的遁术。至于画符、神水、驱鬼之类,分明是装神弄鬼的低级骗术。还有“人血馒头”即刑场人肉、人血入药,分明是贫穷落后造成的愚昧。

所有这一切都要传统经验医学的中医药来承担,合理吗?并且要以这些昨天的无知来围剿已发展到今天的中医中药,理智吗?

然而,进入近代的一百二十余年以来,中医药却一次又一次被同胞欲加之罪,甚至要置于死地。1879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发表《废医论》,首倡废除中医主张,晚年修正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至20世纪20年代,浙江后生余云岫留学日本,先攻物理,后攻医学,回国后提出《废止旧医案》而“名闻海内外”,还撰《医学革命论》“流传后世”。同期,又是浙江人鲁迅因父亲之病不治于“名医”,而写《父亲的病》,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1914年,教育总长汪大燮提出:“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1929年,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主持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1935年,《中华医学》总编于秀英提出“废医存药论”。1950年,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如果不是毛泽东亲自干预,中医或许早已“退出”。今天,据美国康复科医生“王澄”7月29日在纽约“写给中医学院和中医药大学青年学生的一封信”(引自http//www.Med8th.com/),说“我和中国大陆的大学校长们以及比他们更大的官都有过接触”,“他们告诉我,他们在中国大陆只能做不能说,只能暗中给中医下绊子,不能公开反对中医。”假如这话是假的,这位1977年新疆医学院、1982年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的华人“王澄”就不配做医生;假如这信是假的,造信者就不配做华人;假如这事是真的,而且真是“大学校长们以及更大的官”所说所为,大陆中医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相信这不是真的。

对于那些个坚持要用西医剿灭中医的中国人,只好抄一句洋教授的话,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1980年说过(引自《南方周末》2006.10.5.A7):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研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逐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是中国的医生自己消灭了中医。其实,章太炎先生早就说过:“余以为今之中医,务求自立,不在斤斤持论与西医抗辩也。”(《中国医学问题序》)至于“凡病有西医所不能治而此能治者”更成高格。

结论:国家应当从生命医学的高度大力扶持中医药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应从缺医少药的国情全面规范中医药“市场”的管理;应当从中医承传的现状和现代科学的趋势,重新调整中医药教学和研究的构架。中医药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是国家的责任。中医是至大至深、至精至微之道,不是至下至浅之人所能做的,也不是至滥至贫之机制所能完成的。

( 2006年12月25日核稿卫生报)
1367#
发表于 2009-5-23 10:40:31 | 只看该作者
人肉信息:2006年 废除中医闹剧的2名挑事者:

张功耀
1956年出生于湖南郴州农村。他和何裕民、袁钟一样,几乎在同一年接触到中医这门古老医术。与后者不同的是,他的专业知识和医术来自于自学。

1975年左右,他在朋友家看到的一部分家传中医书籍令他着迷。根据对这些书籍的研究,他开始尝试给熟识的人按图索骥地治病,充当了近乎赤脚医生的角色。张功耀不会针灸和诊脉,只凭《药性歌括400味》和《汤头歌》两部小书来给别人开中药处方。

张功耀边读书,边当业余医生。他最后一次给人看病是在1979年,患者险些丧命。

1980年代他报考浙江大学时选择了哲学系,成为中医的反对者,并由此让他在家乡获得声誉。而他50岁时因为一本名为《科学技术哲学教程》教材的写作,让他更坚定地从中医体制的继承者之一转换为一个系统的中医理论批驳者,他的观点基本都来自《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的文章。

2006年4月,张功耀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的这篇题为《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一连串文章和他的业余中医背景一样缺乏常识,却观点鲜明,很容易得到响应,并将民间已经广为存在的争议激发到台面上来。在随后的几个月,争论开始出现。很多人注意到这个读哲学专业的反中医人士。




王澄
华人康复科医生
1977年毕业于中国新疆医学院的王澄是在标准的西医教育下从医的专业人士。
1980新疆医学院第一附院
1986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附院
1991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
1996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做医生,后在纽约行医。

扮演“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中力主“取消中医”的西医代表、著名医生余云岫的角色,后者毕业于日本大阪医科大学,曾在论文《灵素商兑》中,以西医理论和自然科学为标准,来验证《内经》,批判中医理论之空疏。王澄的代表作是《全世界的主流医学就是现代医学,只有中国有两个医学》。

王澄在网络上出现的言论看起来和他的专业背景毫无关系,充满着煽动性和主观色彩。他在业内著名的医学网站“医学捌号楼”上发了一篇帖子《写给中医学院和中医药大学青年学生的一封信》,让中医院校的学生们“千万不要上你们骗子中医老师的当”,“策反”中医院校学生,“和教育部以及你们的学院商量一下,尽快把你们的医学学习内容转换成100%的西医内容”。
1368#
发表于 2009-5-23 10:54:4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365楼tcstudio于2009-05-23 10:13发表的  :
07年总结性发言:
“中医中药退出”闹剧后的反思

“以科学的名义”“告别中医中药”,竟然出自哲学和医学行家之口,这确实有点遗憾。当然,中医中药也不是喊得“退出”的。但是,中医的确有自身的致命伤,究其根源是中国古典哲学带来的。如果中医药界能够自省反思,准确 “切脉”“问诊”,坏事就能变好事,中医药或许能迎来科学发展的春天。

.......

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了就应该想想为什么落后,怎么才能不落后。

而很多人挨打了之后,第一个想法是打回去,打不过也要打。
1369#
发表于 2009-5-23 10:58:37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367楼paladin025于2009-05-23 10:54发表的  :


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了就应该想想为什么落后,怎么才能不落后。

而很多人挨打了之后,第一个想法是打回去,打不过也要打。

事物发展并不只局限在一个平行的层面,那恰恰是中华文化自残者的思维方式。
1370#
发表于 2009-5-23 11:30:0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368楼tcstudio于2009-05-23 10:58发表的  :


事物发展并不只局限在一个平行的层面,那恰恰是中华文化自残者的思维方式。

不要试图为落后狡辩
1371#
发表于 2009-5-23 11:35:18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323楼paladin025于2009-05-23 00:41发表的  :

科学可以看作是一个解释世界的过程,而不是“世界的解释”
中医不能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解释,所以说中医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
我说过你是异端?你不过是个热爱国粹而又不懂科学是什么的家伙罢了
中医不能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解释,所以说中医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

这么说现代技术手段不能解释的事就是不科学的,是吗?
1372#
发表于 2009-5-23 11:40:27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369楼paladin025于2009-05-23 11:30发表的  :


不要试图为落后狡辩
现代化、规范化是国家的责任。中医是至大至深、至精至微之道,不是至下至浅之人所能做的,也不是至滥至贫之机制所能完成的。
1373#
发表于 2009-5-23 11:42:1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371楼tcstudio于2009-05-23 11:40发表的  :

现代化、规范化是国家的责任。中医是至大至深、至精至微之道,不是至下至浅之人所能做的,也不是至滥至贫之机制所能完成的。

正解,2B党对此负有不可推卸责任,不过他们也就能装装B了,对他们绝望。
1374#
发表于 2009-5-23 12:17:56 | 只看该作者
争执从未停止过 但是科学能证明争执是啥 科学是不是要把争执灭绝!?
人类喜欢用各种性爱姿势和工具去做爱  这些是不是也要科学认可!?
不少科学家知道抽烟喝酒有害健康 他们为什么不戒掉
科学家都知道变异过的病毒能致人死地 为什么他们还在造新品种的病毒给军方做生化武器
科学的统计数据很多 但是真正研究透了几件事?
连人体身上的诸多科学限界都没有突破 超自然非自然不自然的事情多了 这些需要科学认可吗
现在的科学虽然很成功 但是跟这个世界比起来 科学显然还是微不足道的
人类连自身都还没有研究透 西医是科学家造出来的 但是中医不是 是不是要把中医给灭掉?
科学无法证明人类对后代的思想教育对错 是不是也得把思想教育给抹杀掉
科学无法研究的自然变化多了 是不是也得把自然给灭了
科学无法解释很多历史事件 那么这些历史是不是也是不存在的?
1375#
发表于 2009-5-23 12:29:20 | 只看该作者
路过为大楼添砖加瓦~
1376#
发表于 2009-5-23 12:31:18 | 只看该作者
好吧我再次乱入~
1377#
发表于 2009-5-23 12:41:4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中医楼啊 盖在避难所啊  每天都会造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今天造一个啊 明天造一个啊  后天还会造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1378#
发表于 2009-5-23 12:42:34 | 只看该作者
加盖
1379#
发表于 2009-5-23 12:58:14 | 只看该作者
1376楼你亮了……
这个楼会不会有一天登上2000楼?
1380#
发表于 2009-5-23 13:04:41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378楼abc601_abc于2009-05-23 12:58发表的  :
1376楼你亮了……
这个楼会不会有一天登上2000楼?
会,光荣属于A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13号避难所

GMT+8, 2024-6-17 03:23 , Processed in 0.064598 second(s), 12 queries .

快速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